費登奎斯方法簡介
「費登奎斯方法 (Feldenkrais method)」是一種整體性的心理學,結合神經科學、兒童發展、解剖學、物理學、心理學等知識經驗,與「亞歷山大技巧 (Alexander technique)」、「羅夫技巧 (Rolfing)」並列為三大身心學派。
摩謝·費登奎斯發展出的這套方法,主要是以「學習」與「覺察」為基石,藉由引導與碰觸為媒介,給予身體機會來發展、重建動作模式,曾經幫助過因生產而脖子受傷的五週大嬰兒、因電擊而癱瘓三十年的九十七歲加拿大人。
看到這裡,相信很多人還是非常模糊,我當初也是。直到我真的上過課,也主動買了許多書籍來閱讀之後,才知道自己原本對於它的理解過於淺薄,費登奎斯方法下所蘊含的思想與價值理念,深深吸引了我。
最重要的顛覆思想是,費登奎斯是一種療法嗎?
在我們所熟知的健身產業,我們傳統看待許多系統都多少帶著治療的目的。最感動我的,是摩謝‧費登奎斯堅決反對這是一種「療法」,因為此方法不局限於復原身體功能,而是藉由這個方法,透過「動作」作為媒介,重新定義「如何學習」,進而達成我們想要的改變,無論時身體的進步,或是人生各種層面的追尋。
課程進行方式
費登奎斯方法分為兩種形式進行,動中覺察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 (ATM)與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(FI)。
- 動中覺察
1. 團體課程
2. 老師以口語敘述的方式給予學生一系列的動作導引,幫助學生在動作中探索,覺察自己身體的變化。
- 功能整合
1. 一對一課程
2. 老師以溫和、不強迫侵入性的碰觸方式,來引導學生察覺。
這裡列出我帶領教練們嘗試「動中覺察」時的指示:
在動中覺察課程當中,每個人都可以隨時停下,照想要的時間、重複次數,不用費力與刻意,且會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進行,因為費登奎斯相信,以緩慢的速度,才能發現多餘不必要的用力(想像我們過去經驗中,有多少次進行太刻意卻多餘的努力?)
(偷偷說:你會好奇,那這樣會睡著嗎?會,但是也沒關係,我在體驗費登奎斯的時候數度沒聽到老師在講什麼,而我在帶教練們體驗時,也有些好好的睡著了,這是沒有關係的事)
費登奎斯精神與應用
我們都習慣「這就是我們的能力」,而沒有真正的學習過,例如:我就是這樣跨步的,我就是這樣抬手的,我就是這樣移動手臂的。
人本來就可以學習不同的方式移動、行走或站立,但我們通常認為為時已晚,以為那是我們在嬰兒階段就以為完成的學習歷程。
然而,費登奎斯方法,希望每個人相信自己都是「有能的」,摩謝・費登奎斯曾說:「我相信每一個人裡面的潛在能力都遠大於我們表現出來的自己,而且是自己主動潛藏起來的,原因就在於缺乏『覺察』」。
只要你相信自己的身體系統不是一成不變、無法自主的,你在人生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重新開始,若是無法改變,也只是你相信如此罷了。
回到費登奎斯的生平背景,他是一名1904年出生的猶太人,青少年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亂中渡過,在1940年代的一次滑倒腳傷意外中,引發了年輕時因踢足球導致的舊傷,而接近癱瘓。
費登奎斯就是在這樣希望「自救」的過程中,思索研發出這樣的方法論,最終協助自己重拾良好行走、活動的能力。
教學實作建議
在平常實際的教學上,費登奎斯方法帶給我的改變是,我會在進行過一些引導,並且學生這一組動作品質、表現有改變之後,我會再次問他們,『那你剛剛提示了自己什麼?你覺得你做了哪些改變,讓這次比較好?』
當學生要回答時,他就得自己思考、覺察,他講出來的,很有可能跟我給的指示差不多,或自己有更近一步的理解,但如此一來,他會覺得這個改變是自己造成的,而這樣的學習成果,才較有可能長期保留下來。因為學生「自己」能給自己的導引,比我們教練能導引的,實在多太多了。
最後,我想費登奎斯的一句話作結,而這最好的反映出費登奎斯方法的精神:
「我將會是你最後的老師。不是因為我會是那位你曾經遇見過最偉大的老師,而是因為從我身上,你可以學習到如何去學習。」
參考資料
《費解的顯然》初步入手書籍
《成為有能的自己》 更多思想的闡述
《動中覺察》聚焦於實作團體課內容
台灣費登奎斯教育中心
陳代樾老師研習課
立即預約體驗,並註明預約珍珍教練:
https://gymefit.tw/personal-training-signup/
珍珍教練的文章著作:
學員心得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