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訓代償與借力:真的一定不好嗎?該不該避免,取決於你的訓練目的
撰文者:Keity 教練
重訓中的「代償」與「借力」:真的是錯誤動作嗎?還是你的進步工具?在訓練現場,我們常聽到「這個動作代償太多」「你是不是借力了」這些提醒。代償與借力經常被貼上負面標籤,彷彿只要出現,就是錯誤、低品質的訓練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在我們討論「動作品質」的同時,也應該回過頭來問一句:你訓練的目的是什麼?
什麼是代償?什麼是借力?
簡單來說,代償是當某個關節或肌群無法有效出力時,身體會用其他部位幫忙完成動作。這種「幫忙」,有時是潛意識的,有時則是你刻意安排的策略。
為什麼代償會被視為「錯誤動作」?
當代償太頻繁、程度太高時,確實會帶來兩個風險:
1. 訓練不到目標肌群,導致效果不如預期;
2. 長期施力錯位,可能引發慢性傷害或疼痛。
舉個例子,如果你在做肩推(Overhead Press)時,因為肩膀力量不夠,導致習慣性用腰往後挺來「借力」,長期下來,不只三角肌練不起來,還可能讓下背部承受過大的壓力,導致腰痠甚至受傷(Page et al., 2010)。
有目的的借力,其實是進步的工具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:
• 某個動作你一開始根本做不起來,但勉強借點力,就能開始感覺到動作軌跡;
• 某組重量你還撐不住,但用點慣性或支撐姿勢,就能先體會到大重量的張力感。
這些,都可能是一種「有意識的代償」,目的是幫助你漸進式地達標。比如:初學者在做引體向上時借助彈力帶輔助,技術上也算是一種「借力」
在這些情境下,借力反而幫助你啟動正確肌群,或進入更高強度的訓練區間。如此就是一種有意識、有目的的代償。重點是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並且清楚這樣安排的訓練意圖。
研究也指出,透過速度、節奏、角度等方式的調整,暫時借用其他動作策略,可以提升神經適應與肌肉招募,甚至對肌肥大也有幫助(Behm & Sale, 1993;Schoenfeld, 2010)。
關鍵在於:你知不知道自己「為什麼」代償?
代償本身不是問題,無意識的代償才是。
在動作初學階段、負重過渡期,甚至某些功能訓練中,有意識的借力反而是幫助學習與強化的過渡工具。但是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自己「借了誰的力」、借了多少次、為什麼要借,那它就很可能會成為效率下降或受傷的風險。
結語:與其怕代償,不如學會判斷與管理
我們不該一味把代償當成錯誤來「矯正」,而應該看懂它背後的意義——那可能是身體給你的訊號,也可能是你進步過程中的一座橋梁。
如果你的訓練目標是動作學習、技巧建立或突破某階段重量,有時候「借點力」是可以接受的。關鍵在於你是否:
• 有自覺在借力;
• 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;
• 能在適當時機,把主導權交還給該發力的肌群。
這也是在訓練現場中,最常協助學員處理的問題:不是要讓你動作「完美」,而是幫助你練得有效、練得安全、練得有意識。
參考資料:
• Sahrmann, S. A. (2002).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ovement Impairment Syndromes.
• Cook, G. (2010). Movement: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: Screening, Assessment, Corrective Strategies.
• Behm, D. G., & Sale, D. G. (1993).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.
• Schoenfeld, B. J. (2010). The mechanisms of muscle hypertrophy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.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, 24(10), 2857–2872.
• Page, P., Frank, C. C., & Lardner, R. (2010).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: The Janda approach.
預約體驗課請註明Keity教練:預約私教體驗課請點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