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內部教育訓練】不同肢段阻力訓練對動脈硬度的影響-袖舒教練

在過往的研究中,動脈硬度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預測因子,
現有許多儀器可以協助我們去測量血管的硬度。
而我們現在常做的阻力訓練,
可以預防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的發生等益處,
已經越來越廣為人知。

然而,阻力訓練動脈硬度存在什麼關係呢?
讓我們來回顧過往的研究。

在過往研究阻力訓練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時,
共同發現「高強度」的阻力訓練
會引起急性(acute)或慢性(chronic)的血管硬度增加,
不過實際上,在我們的訓練習慣中,
阻力訓練會再進一步區分不同部位的訓練,
因高強度阻力訓練所引起的血管彈性降低,
會不會因為訓練的部位不同,造成血管硬度產生不同的結果呢?

在Okamoto, Takanobu, Masuhara, Mitsuhiko, Ikuta & Komei(2009)的研究中,
便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次實驗。
在實驗中,共招募30位受試者(當中男性 19位),
這些受試者超過一年以上無規律運動習慣,
之前從未做過阻力訓練,
這本研究中使用baPWV
(brachial-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,肱動脈-踝動脈間的脈波傳導速度),
即測量肱動脈和踝動脈之間,
各自血管收縮與舒張波型的時間差,
再除兩個測量點的直線距離,得出脈波的傳導速度,
作為測量血管硬度的指標,
當baPWV越高,代表血管硬度越硬,
同時亦會進行血液分析。

圖1   baPWV測量示意圖

摘自:Wang, X., Keith, J. C., Jr., Struthers, A. D., & Feuerstein, G. Z. (2008). Assessment of arterial stiffness, a translational medicine biomarker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vascular risk. 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, 26(3), 214-223.

而運動的介入,則是將受試者分成三組:
上肢訓練組下肢訓練組和什麼都不做的控制組
上肢組與下肢組都只做規劃好的訓練動作
(單純上肢運動與單純下肢運動),
運動組則是維持每週兩次,每次運動強度為80% 1RM,
做8-10×5(rep X set)的訓練,為期十週,
詳細動作設計請見下圖。

圖2  實驗分組

有趣的是從結果來看,只有上肢組的baPWV顯著提高,
且與正腎上腺素(NE)1呈現顯著正相關,
其他兩組則無任何改變,與NE亦無相關。

圖3&4  介入後baPWV與NE結果

在過去的研究中,
發現NE與baPWV分別與交感神經的活性有顯著的正相關,
在此研究中發現上肢組這兩個指標都顯著提高,
而下肢組則無此現象,因此可以假設,
是因為上肢運動和下肢運動對交感神經所引起的刺激不同,
而產生這樣的現象。

從這篇有趣的研究,
我們可以理解到上肢運動相較下肢運動,
對交感神經影響更大血管硬度增加的幅度也更多
而長期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對睡眠和日常生活來說並不是件好事,
且血管硬度提高,代表未來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增加,
但不能因此斷言上肢訓練就是不好的,
阻力訓練能帶來的好處依然十分豐富,
而這篇研究更進一步告訴我們,

全身性的阻力訓練是一個更棒的選擇!

註解一 :正腎上腺素是一種會促進血管收縮、血壓提高的激素。

作者:黃袖舒
ACE-CPT, ACSM-CPT, GMS

#GYMEFIT
#內部教育訓練
#內訓真好玩
#內訓使我強大
#袖舒教練
#一起變強
#不斷追求完美進化


發表迴響